现代小说 女频言情 重生79:离婚后,我成了大文豪全文+番茄
重生79:离婚后,我成了大文豪全文+番茄 连载
继续阅读
作品简介 目录 章节试读

本书作者

梁园筑梦

    男女主角分别是胡为民龚秀珠的女频言情小说《重生79:离婚后,我成了大文豪全文+番茄》,由网络作家“梁园筑梦”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就在胡为民为创作自己第二部短篇作品努力之时,沪上印刷厂为了《故事会》79年第六期顺利发售,已经忙碌了数个通宵。印刷厂的工人还能三班倒休息休息,印刷机就没停下来过。在各个部门的辛勤努力下,一本本崭新印刷出来,还带着油墨香气的杂志被打成捆装车,发往各个报刊点和邮政局。此时《故事会》复刊尚且不足一年,发行渠道比较单一,发行范围也有限。除了北上广等各家杂志社必争之地外,只有江、浙、皖等少数几个省份。沪上闸口某弄堂口。褪色的灰墙上刷着“团结一致搞四化”标语,墙角青苔斑驳。木板搭成的流动报刊点挂着麻绳,夹着《新民晚报》《大众电影》,边缘散落着《少女之心》《一双绣花鞋》等地摊刊物。卖报人上声穿着藏蓝色上衣,吆喝声混着隔壁老虎灶飘散出的水汽:“新到...

章节试读

就在胡为民为创作自己第二部短篇作品努力之时,沪上印刷厂为了《故事会》79年第六期顺利发售,已经忙碌了数个通宵。
印刷厂的工人还能三班倒休息休息,印刷机就没停下来过。
在各个部门的辛勤努力下,一本本崭新印刷出来,还带着油墨香气的杂志被打成捆装车,发往各个报刊点和邮政局。
此时《故事会》复刊尚且不足一年,发行渠道比较单一,发行范围也有限。除了北上广等各家杂志社必争之地外,只有江、浙、皖等少数几个省份。
沪上闸口某弄堂口。
褪色的灰墙上刷着“团结一致搞四化”标语,墙角青苔斑驳。
木板搭成的流动报刊点挂着麻绳,夹着《新民晚报》《大众电影》,边缘散落着《少女之心》《一双绣花鞋》等地摊刊物。
卖报人上声穿着藏蓝色上衣,吆喝声混着隔壁老虎灶飘散出的水汽:“新到的杂志,两角一本!”
这处流动报刊点旁,不时有行人驻足,询问着“有没有攒劲的小说”等令人难懂的话。
小贩也不会让顾客失望,做贼似的从怀里掏出一本黄皮封面小说递给顾客,顾客翻看两眼后,则露出如获至宝的笑容。
给钱,拿书走人,干脆利落。
改开后,人民群众对精神文明的需求空前高涨,工人阶级有钱,还有一定文化,是文学杂志的主要受众。
纺织厂青年工人李卫国就是个文学青年,他21岁,没有结婚,除了攒钱娶媳妇的老婆本外,他的大部分收入都用来购买文学杂志。
‌他捏着自己省吃俭用,攒下来的一块钱,想买本《收获》或《十月》他认为这些杂志“有思想深度”,工友们也都喜欢这类杂志。
“同志,要什么杂志?新到货的《少女之心》看吗,比以前的手抄本咂劲得多。”
“有《收获》吗?”
“没有。”
“那《十月》呢?”
“也没有。”
“怎么啥都没有?”
“我这就小摊位,卖的都是《少女之心》这类小说。你要想买《收获》《十月》,你去新华书店呗。”
“唉。”
李卫国叹口气,摊贩说得那些他看过,有一次在厂里看,还被班长批评,自那次以后,他再也不敢看那种小说。
摊贩见他犹犹豫豫,指着角落里的一本杂志,问道:“有《故事会》要吗?也是正规杂志。”
“有《故事会》?也行。”
‌李卫国顺着摊贩的手指,瞥见角落里那本《故事会》,封皮是手绘的工农兵群像,标价一角五分。
《故事会》是沪上本地杂志,在本地工人群体中间颇受欢迎,只是目前该杂志刊登的作品都是些特殊年代的手抄本,或者没什么特点的小故事,格调不够高。
“算了,总比空手回宿舍强,明天有时间,再去书店买《收获》吧。”
李卫国点出一毛五分,从摊贩手中接过《故事会》。指腹蹭过粗糙的再生纸,瞥见内页标题《会说话的骷髅》,嗤笑:“地摊文学就爱搞封建迷信。”
他随手翻到《会说话的骷髅》那页,准备好好批判一番。
开始之时,他的表情还带着几分不屑一顾,可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神情越发凝重,已然沉浸在故事中。

两天后,何成伟坐着绿皮火车,一路晃到燕京。
他是土生土长的上虞人,从小到大没有跨过长江以北,这回沾了胡为民的光,出差来到祖国伟大首都燕京,心情也是激动不已。
要不是有任务在身,他肯定会饱览伟大首都的如画风景。
紧了紧身上的包,何成伟顾不得身上的疲惫,问清目的地方位后,坐着汽车向着燕大一路进发。
一路下来,他发现自己有些低估北方天气寒冷。
冬天到来,天地一片萧瑟,他的身体也被北风吹得瑟瑟发抖,好在想到就要见到胡老师,他的心里一片火热。
从汽车上下来,何成伟在热心市民的指点下,找到了燕京大学的校门。
当他看到燕大校园大门时,他心里别提有多羡慕。
这可是燕大啊,整个华夏最顶尖的学府之一,出过多少名人高官。对他这样的文人来说,说是圣地也不为过。
裹了下稍显单薄的上衣,搓了搓手,何成伟走向门卫室。
他发现门卫室里坐着位老同志,敲响了门卫室的门。
“您好老同志,我是沪上《故事会》编辑部的编辑何成伟,我是来找贵校的胡老师。”何成伟自我介绍一番后,又取出介绍信,“这是我的介绍信。”
“哦,是何编辑啊,您在本子上登记一下就可以进去了。”
高师傅看过介绍信,发现没问题,便笑着将何成伟迎了进去。
“谢谢老师傅。”
此时学校已经放学,胡为民也下班吃饭去了。
“同学打扰一下,我是杂志社编辑,请问胡为民胡老师的办公室在哪?”
“不认识?好吧。”
“同学......”
何成伟打听一圈,没打听到叫胡为民的老师或者同学。
别说学生不知道,就连老师也不认识胡为民这么个人。
“奇怪,胡老师给我的地址就是燕大啊?”
眼瞅着天快黑下来,何成伟心中越发焦躁。
他也想过去学校教务处问问,不过学校老师都下班了,他也只能明天再来。
出师不利,何成伟心情低落。
当他路过门卫室的时候,高师傅奇怪地问:“何编辑,这么快就出来了?”
“唉,别提了。我问过很多老师同学,他们都说不认识胡老师。可明明胡老师就是你们燕大的老师,可怎么就没有一个人认识呢?”何成伟忍不住将心中的疑惑说出来。
高师傅热心道:“何编辑,我们学校的老师我差不多都认识,你说的胡老师全名叫什么,说不定我能帮你指指路。”
“那感情好,胡老师全名叫胡为民。”何成伟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告诉了高师傅。
高师傅愣住了,旋即掏了掏耳朵,不可置信道:“谁?你说是谁?”
“胡为民,胡老师。”
再三确认后,高师傅神情古怪地问:“胡为民......小胡?何编辑,你是不是找错人了?”
“没有,我很确定。”何成伟确信自己不可能找错人,旋即问道:“怎么,高师傅,您认识胡老师?”
高师傅挠挠头,为难道:“我倒是认识一个胡为民,但他可不是我们燕大的老师。”
“难道他是学生?”
高师傅摇头。
“是教师家属?”
高师傅继续摇头。
何成伟苦笑道:“老师傅,您可把我搞糊涂了。”
思虑半晌,高师傅才开口道:“我认识的胡为民他和我一样,是燕大的门卫。”
“什么?”何成伟瞪大眼睛,嘴巴张得老大。
他对胡为民的身份有过许多猜测,唯独没想到那位神秘作家只是个燕大门卫。
“不可能,能写出那种文章的,不像个新人,更何况......”
何成伟的头摇晃得如同拨浪鼓一般,嘴巴里不停嘀咕着高师傅听不懂的话。
高师傅附和道:“是吧,小胡虽然爱学习,但你说他写什么文章发表感觉太荒谬。”
他虽然挺喜欢胡为民,却也不太能接受自己的门卫同事突然变成大作家。
毕竟是作家,搁皇帝在位的时候,那不是文曲星嘛。
不可能!
就在两人觉得荒谬时,吃饱喝足的胡为民跟老大爷一样,迈着八字步,晃晃悠悠走回来了。
“呦,高师傅,您有访客啊?那我在出去转转。”
胡为民见着何成伟,笑着和高师傅打了个招呼,便准备离开。
“等等!”
正当胡为民准备离开时,何成伟叫住了他,“您是胡为民......胡老师?”
“胡老师?这个称呼新鲜。”胡为民也不准备走了,他关上门,笑呵呵道:“这位同志,我是胡为民,但不是什么胡老师,只是燕大的一个小小门卫。”
何成伟想了想,进一步询问道:“胡......胡为民同志,《故事会》上面那篇《会说话的骷髅》是你写的吗?”
“你怎么知道?”胡为民眯起眼,旋即想到什么,猜测道:“难道您是《故事会》编辑部的同志?”
这下何成伟确信无疑,眼前这位穿着朴素的帅气青年,正是他要找的胡为民胡老师。
他激动万分,窜出一步,抓住胡为民的手,几乎热泪盈眶,“胡老师,我总算找到您了!”
胡为民有些莫名其妙,寻思着自己就是个小作家,也许在有些人眼里,连作家都算不上。眼前这人既然是《故事会》的编辑,至于见到他这么激动吗?
“胡老师,我是《故事会》的编辑叫何成伟,是您的责编。”何成伟自我介绍一番后,又补充道:“您的那篇短篇是我负责推荐的。”
胡为民听到何成伟的名字,也是眼前一亮,他感激道:“原来您就是何编辑,我要谢谢您,您采纳我的那篇文章,可是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啊!”
高师傅见两人热络的样子,整个人都惊呆了。
他没想到,自己的这个对班小胡,哦不,是胡老师,竟然真的是作家。
这么一瞬间,他有些惶恐不安,寻思着自己平日里有没有得罪过胡老师。作家哦,可不是他这个小老百姓能得罪的。
胡为民不知道高师傅心里想了那么多,此时他只感觉缘分之奇妙,竟然在燕京城见到了自己的责编。
他的感激不是作秀,从某些方面而言,何成伟真是他的恩人。
胡为民以后要是出名了,说何成伟是挖掘他的人一点问题没有。
激动过后,胡为民问道:“何编辑,您这次是来燕京公干的?”
他没自大到认为何成伟是专程来找他的,那可是《故事会》,在通俗杂志领域无可争议地存在,巅峰期单期卖到过760万册。
即使是现在,他觉得《故事会》卖个百来万册也没问题。
自己一个新人,哪里有那么大的脸。
胡为民这就是理解偏差,他习惯性地将未来巅峰期的《故事会》等同于现在。
他要是知道现今《故事会》上刊发的作品,以及单期最高销量,就不会感觉奇怪了。
不过,这个误会无伤大雅就是了。
“哈哈,胡老师,我是奉命来找您的。”何成伟笑了笑,看了眼门卫室逼仄的环境,皱眉道:“胡老师,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我能不能去您家拜访,到时候咱们再详谈。”
“啊?”
“怎么,胡老师不方便吗?”
“倒不是有什么不方便。”胡为民挠挠头,指着四周尴尬一笑,“这里就是我现在住的地方。”
何成伟愕然道:“什么,您这样的作家怎么......怎么住在这里?”
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为他们杂志社提升十几万销量的作家,竟然连个正经的住处都没有。
“这......我是从乡下来燕京投奔亲戚的,有个住处和工作已经很满足了。”
胡为民想了想,敷衍道。
真实原因他不想说,算是为自己和龚家各自保留一分颜面吧。
何成伟无力吐槽,到底是什么奇葩亲戚,把胡老师这样的天才作家往外推啊!
就在他还想说什么时,高师傅突然道:“哎呦,饭吃太饱,肚子胀得慌,你们继续聊,我出去遛弯消消食。”
说完,他笑着离开了门卫室。
就刚才那一会儿,他已经吃够了瓜,再不走,就是没眼力劲了,不合适。
高师傅走后,两人都放开了一些。
“何编辑,不好意思,刚才光顾着说话了,我给你倒杯水吧。”
“谢谢。”
何成伟也不客气,他刚进门时身体都还在发抖,现在都没缓过劲,喝点热水暖暖身子也好。
喝了一口热水,他总算觉得舒坦了些。
两人坐在床边上,胡为民才疑惑地问道:“何编辑,您还没说呢,您一个杂志社编辑,特地来找我是为了什么?”
“胡老师,您上一部短篇作品刊发后,在读者中间的产生了极大影响,口碑也非常好。不瞒你说,我这次来呢,是来找您约稿的。”何成伟诚恳地说道。
听到约稿,胡为民来劲了。他现在正缺钱呢,何成伟算是瞌睡送枕头来了。
“那感情好,就是这约稿有什么说道没有?”
“只要作品质量上佳,不拘是短篇还是中长篇,我们杂志社都收。”
“稿费怎么说?”
“千字七块!”
比之前的千字稿费还提升了一块,胡为民狠狠地心动了。

龚秀珠出身在教育世家,爷爷是燕京大学的教授,父亲虽然没有教书,却也是燕大的教职工。她的母亲黄连英也不一般,父祖辈是商人,只不过后来被打成了资本家,算是家道中落。
她自小便受到家人的宠爱,直到那上山下乡的苦差事落到她头上。
一道政策下来,她便从燕京城里的大小姐,变成农村知青。农村的苦日子,让她现在还做着噩梦。
在那个讲究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时代,女性的身份让她得不到半点优待。
还好,她知青的身份以及美丽的容貌吸引了许多农村未婚男青年。那时候,胡为民也是她的追求者之一。
七十年代,知青生活非常苦,更何况龚秀珠孤零零一个人。在遭受生活的毒打后,她觉悟了。
原本,她是看不上那些泥腿子的,奈何,她急需一个人替她挣工分。
一番挑选后,胡为民勉强进入她的视野。
后来一起工作的过程中,龚秀珠对胡为民了解越发深,加上他有几分这个时代农村青年少有的特质,让她心中的天平砝码,对他偏移了几分。
一次去河边洗衣服时,胡为民又救了知足落水的龚秀珠。半推半就,两人结成夫妻。
本来,龚秀珠以为自己要当一辈子农村媳妇,没想到命运眷顾,她有了回燕京城的机会。
面对机会,她毫不犹豫选择回家,哪怕要带上胡为民这个‘黑点’。
回到燕京,和家人团聚,龚秀珠从未在外人面前承认胡为民是她的丈夫,而是和家里人商量一番,谎称胡为民是她的表亲。
就这么过了几个月后,她是彻底不想再和胡为民有所牵扯。
想到这里,龚秀珠的情绪越发激动起来:
“离婚,爸妈,我必须尽快和胡为民离婚!我以后还要考大学,怎么能有个当农民的丈夫呢?”
黄连英很认同大女儿的看法,她不住点头,附和道:“秀珠说得对,咱们家可是书香门第,而那胡为民一个泥腿子,如何配做咱们家的女婿!”
龚修文皱眉,横了妻子一眼,有些不满,“这话在家里说说也就罢了,不能对外人面前提起。”
他也认同妻子的说法,但有些东西只能心照不宣,能做不能说。
时局才刚刚好起来,他可不想给自己找麻烦。
“我又不傻。”黄连英小声嘟囔着,接着又看向另外两个儿女,“小成,秀秀,你们怎么看?”
胡为民的大舅哥龚成挠挠头,面露为难之色,“爸妈,咱们这样做不好吧?秀珠下乡的时候多亏了为民照顾,现在日子好起来了,咱们家就要和他撇清关系,岂不是翻脸不认人?”
“哼!”龚修文对儿子那迂腐劲大为不满,什么叫翻脸不认人?
他们是书香门第,结亲也要门当户对,以前便也罢了,现在他们家好起来了,泥腿子出身的胡为民哪里配得上他的女儿。
龚成见父亲面色不善,身子徒然一抖。在这个家龚修文是那个说一不二的存在,哪里容得下小辈反驳。
黄连英双目喷火,指着大儿子的鼻子呵斥道:“小成,你怎么能向着外人呢?要不是秀珠,现在复读考大学的就是你了!”
“妈,我......我不是那个意思。”龚成闻言,连忙摆手,最后只能苦着脸道:“唉,这事你们做主就是了。”
黄连英见儿子低头,严肃的面容缓和了几分,接着她又看向一脸纠结的小女儿,“秀秀,你还小,妈就当你同意了。”
龚秀秀咬着嘴唇,鼓起勇气,看向父母:“爸妈,离婚不是小事,事关姐姐的幸福,是不是......”
她倒不是觉得姐姐不应该离婚,只是觉得下的这个决定有些草率。
龚秀秀和胡为民接触时间不长,知道这个便宜姐夫虽然没本事,但胜在憨厚老实,很听姐姐的话。
贸然离婚,难道就能保证姐姐下一任老公能对她更好?
黄连英摆摆手,完全没把小女儿的话放在心上:“你还小,这是大人的事,你就不要管了。现阶段,争取明年高考考上好大学才是要紧的事。”
龚秀珠见家里人都支持自己,眼中带着希冀,看向自己的父亲。
在这个家里,龚修文才是那个真正拿主意,做主的人。
他看到家人的目光集中到他身上,沉吟片刻,才缓缓开口,“秀珠和胡为民离婚的事情就这么定了,晚上等他回来,我再和他详谈,争取让他和秀珠好聚好散,以后别再骚扰咱们家秀珠。”
“谢谢爸,不过......我怕胡为民不答应。”得到想要的答案后,龚秀珠心中大定,旋即想到胡为民的执着,秀眉微皱。
“呵,胡为民的工作都是我给他安排的,他要是识时务也就罢了,要是不识好歹......”龚修文没有说下去,话里话外,意思已经很明显。
有了父亲的保证,这下龚秀珠彻底安心。
......
在龚家人商量着如何让胡为民答应和龚秀珠离婚时,他已经在燕大门卫岗上班。
此时的他正在阅读着从燕大图书馆借来的文学名著。
既然想靠着文学创作改变命运,那丰富的阅读量是必不可少的。
虽然他脑海中有来自后世的古今名著,可他一个高中文凭的农村青年,突然在杂志上发表作品,还是有些匪夷所思。而他现在所做的,就是在凹人设,让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变得有迹可循。
说不定若干年后,他一边当门卫一边搞创作,还能成为一件美谈呢。
此时,门卫室内,铁皮收音机在窗台上滋啦响着新闻:“中东某国爆发人质危机......美利坚总统决定......”
正听着新闻,邮递员叮铃铃骑到燕大门卫处旁:“胡为民!有你的邮件!”是远在沪上文艺出版社发来的,这家出版社,正是《故事会》的主办单位。
《故事会》创刊于1963年7月为双月刊,1974年3月《故事会》改刊名为《革命故事会》,1979年1月《革命故事会》恢复原刊名《故事会》。
这个时期,文坛的主流思想,始终被《人民文学》《萌芽》《收获》等大型期刊把持,它们追求严肃文学,讲究思想深刻,文学性强,反映时代云云。
但同样的,通俗文学也有不小的市场,《故事会》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胡为民之前投稿的文章被文学期刊拒稿,因此,他想到了更通俗点《故事会》,没想到这么快有了结果。
他攥着邮件,心脏嘭嘭直跳。

胡为民谢过邮递员后,握紧信封,回到门卫室内,随手将房门关紧。
前世,他也向杂志社投过稿,也有不少作品发表。赚的钱虽然不多,每次万儿八千总是有的。可从来没有哪次,让他像如今一般心中忐忑不安。
“放平常心,怎么说咱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
在心中为自己加油打气后,胡为民平复心情,小心翼翼拆开信封。
寄信人自称是《故事会》的编辑,名叫何成伟。
信的内容很简单,经过一番审稿,编辑部一致决定刊发胡为民的短篇小说《会说话的骷髅》。
《会说话的骷髅》是前世《故事会》中一篇带有荒诞色彩和讽刺意味的经典短篇小说,其核心情节围绕一具离奇“开口说话”的骷髅展开,通过超现实设定揭露人性贪婪与虚伪。
胡为民前世读过这篇小说,对故事印象深刻,因此在决定投稿《故事会》时,将这篇小说列为首选。
《会说话的骷髅》故事很简单,在七十年代某个偏远山村中,村民老李头在山沟里意外挖出一具完整的骷髅。骷髅骨骼雪白,头骨上还残留几缕头发,显得诡异又神秘。
消息传开后,村民议论纷纷,有人猜测这是多年前失踪的某位村民,也有人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就在众人围观骷髅时,骷髅突然发出声音,自称是“冤魂”,并开始控诉村中的罪恶。村民们吓得魂飞魄散,但骷髅的“指控”却直指每个人的秘密:
村长曾贪污修路款;
村医卖假药害死过人;
寡妇偷情害死丈夫......
骷髅的每句话都精准戳破村民的伪装,现场陷入混乱。
就在村民慌乱之际,一个“道士”路过村庄,揭穿了“骷髅说话”的骗局——原来骷髅的“声音”是有人暗中用腹语操纵!操纵者正是多年前被村民合伙陷害、赶出村子的王瘸子。他利用骷髅复仇,目的是逼村民自曝罪行。
村民的丑事被曝光后互相撕咬,最终多人被法律制裁;
王瘸子虽用计复仇,但因“装神弄鬼”也被带走调查;
骷髅本身只是一具无名尸骨,却在人性贪婪中成了照妖镜。
虽然只是短篇小说,却很有特色。
民间怪谈+社会寓言可以吊足读者的眼球,层层反转可谓悬念迭起,细读被吓破胆互相揭发罪行的村民,又颇有几分黑色幽默。
信中,编辑何成伟对这篇短篇小说大加赞赏,并且希望胡为民今后创作出同样水准的小说能优先想到《故事会》,一经采纳,稿费优厚云云。
何成伟的夸奖胡为民并不意外,因为这部短篇小说在这个年代足够新奇。不过当他看到何成伟提到的稿酬时,他的脸上不禁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胡为民这次的稿酬标准是千字6元,他的这篇短篇全文三千五百余字,换算下来足有21元。
如今这年代一个普通工人,工资也就20元,只有随着工龄增加,工资才会小幅增加。像他现在干的门卫工作,工资也就20元。
写一部三千多字的短篇小说就能赚一个月工资,实在不要太香!
作家这份职业,有钱途,能干!
收起信后,胡为民发现信封里还有一张稿费单。
“《故事会》给钱真干脆!”
捏着手中的稿费单,胡为民开心的眼睛眯成一条缝。
有了这张稿费单做证明,他总算可以像龚家人证明自己不是无能之辈,同时,他也有了在燕京安身立命的本钱。
赚到此世第一笔稿酬,胡为民心中的那股兴奋劲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好在他在门卫室,平常也没人来叨扰,倒是让他省去了一番口舌。
好不容易熬到下班,此时天色早已暗了下来。
胡为民裹紧身上的衣服,一路向家赶去。
路过人民剧场时,晚场散场的观众涌出来,出了剧院男女在暗处飞快松开牵着的手。
胡为民见状笑了笑,他想着自己现在赚了点钱,也可以考虑丰富自己的精神文明了。
虽然他对这个年代的电影并不感兴趣,但和爱人一起看电影意义不同。
半个多小时后,胡为民推开四合院的斑驳木门,龚家房间的灯还亮着,他拍了拍怀中藏着的信封,心里想着一会儿该怎么给老丈人、丈母娘和妻子一个大大的惊喜。
想到这里,他嘴角的笑容根本收不住。
打开房门,第一眼看到的是面容严肃的老丈人龚修文和面色冷淡的丈母娘黄连英。
“爸,妈,我回来了。”
胡为民叫得亲切,可迎接他的只有冷漠的一声“嗯”。
老丈人和丈母娘对他的态度一向如此,他心里不太舒服。
以前是记忆没有恢复,还不觉得如何。现在前世记忆恢复,只觉得两人对他的态度太恶劣,不像是对女婿的,反而像是对待陌生人,甚至仇人。
“爸妈,秀珠呢?”
黄连英不耐烦道:“秀珠学习太累了,吃完饭我就让她先去睡了。”
“这样啊......”胡为民微微皱眉。
又是这样,自从他和龚秀珠回到燕京,对方似乎就在躲着他。
两人从早到晚,说不上两句话。
夫妻关系非常冷淡,胡为民心中隐隐有种猜测。
“小胡,我和你爸有话对你说。”
“妈,有什么事吗?”胡为民看向两人,面露疑惑。
不等黄连英开口,龚修文淡淡道:“不急,先让小胡吃口热乎饭。”
胡为民捂着肚子,憨厚一笑,“中午没吃饱,我还真有点饿了。”
何止今天,他在燕大工作后,就没吃饱过。
他工资低,记忆恢复前,人太单纯,自己的大部分工资都交给了龚秀珠,剩下的钱他又想着攒下来给龚秀珠买身新衣服,中午吃饭扣扣搜搜,都是吃个半饱。
胡为民走到饭桌旁,看到桌子上的残羹剩饭,笑容再也无法保持。
平日他回来的晚,家里还会给他留些饭,今天桌上只剩下的这些,真是太欺负人了!
也许是看出他的心思,黄连英嘴角一撇,淡淡道:“今天家里饭做得有些少,你将就着吃吧。”
将就着吃?
胡为民看着盘子里的几根剩菜和汤汤水水的,让他怎么将就吃?
“算了,我其实也不太饿。”
“也罢。”龚修文仿佛没有看出胡为民的脸色有多难看,而是继续道:“小胡啊,你和秀珠离婚吧。”
胡为民浑身一震,不可置信地看向他。

“呼,还好,还好没有闹出事端来!”
“多亏了这位胡同学!”
“欸?这位胡同学看着有些眼熟,你们有没有觉得?”
“是有点,难道是咱们教过哪个班的学生?”
“面相如此年轻,是不是今年入学的?”
胡为民不知道的是,未名湖畔,正有几个学校老师,紧张盯着这场聚会。
而他,也算是间接进入到学校老师的眼中。
又有学校老师问:“这事咱们要上报吗?”
“报什么?又没出事。再说,他们都是国家的宝贝疙瘩,就算上报,又能怎么样?”
“也是。不过你还别说,那位胡同学刚才的演讲真棒,还真有几分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意思。”
“嘿,看,那群学生散了。”
“咱们也回吧,这天越来越冷了。”
很快,未名湖畔人影消散一空,仿佛刚才并没有发生过辩论一般。
胡为民哼着小曲,走在小路上,心情别提有多舒畅。
他刚才骂了那群天之骄子一顿,也算出了口胸中的郁气。
胡为民也没指望自己说那么一通,就能让他们彻底改变看法。他多希望的,也只是他们能理智一些,不要冲动。
学生们散开后,三三两两结伴而行,这时候他们之间谈论的话题变成了胡为民所说的那番话。
“那位胡同学真是个特别的人。”
“是啊,角度清奇,却也发人深省。”
“建公,你说胡同学这么有才华,怎么之前一直没有听说过他呢?”
“唔,也许胡为民同学一心学习,又或者他为人低调?”
“建公,我有个想法?”
“剑英,你可别胡来!”
“不会胡来的,我就是想帮他扬名而已。”
“不好吧,说不定胡同学就是想安静学习呢?”
“建公,我是希望能拉更多志同道合的同学进咱们的文学社。你不觉得胡同学就是合适的人选吗?”
“这......总之,不要把事情搞砸了。”
“我有数。”
说话的两人,男同学叫陈建公,今年三十岁。女同学叫查剑英,约莫二十来岁。两人都是燕大中文系七七级的学生。
至于他们说的文学社,是学校内的社团组织。
这两个人也是燕大文学社的骨干成员,陈建公73年便从事写作,之后一直笔耕不辍,颇有文名。
而查剑英呢,后来有个笔名叫扎西多,后世曾为《万象》、《读书》、《纽约客》等知名媒体撰稿。其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应该是《八十年代访谈录》。
这个年代,大学内的文学社和诗社等非常出名,大学生也为能参加各类文学社团,并且发表文章而感到自豪。
有了这两人为胡为民扬名,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他的事迹以及名头,在学校内小范围传播开来。不少有些才情的学生都想见一见这位对文学颇有见地的胡同学。
可惜的是,胡同学太过神秘,他们至今缘吝一面。
因着查剑英和陈建公等人传播胡为民的那一番言论,《苦恋》在燕大校园内倒是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可是在其他大学,乃至社会层面,还是造成不小的影响。
由于影片未公映,加上刊登《苦恋》的那期《十月》杂志大部分被回收,学生只能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取剧本手抄本或媒体报道的相关评论,形成“地下阅读圈”。
这些文本往往附带有同情者的批注,进一步加剧了不明真相的学生对其的同情和声援。
就说燕京城的大学,就有部分学生以诗歌、小说等形式间接呼应《苦恋》的主题。在他们的作品中频繁出现“风雪大雁”等意象,这些都被解读为对影片和剧本的声援。
这就造成很多部门为这部作品头疼,民间尤其是学生群体大多对其持支持态度,鲜有反对的。
最终,领导们开会讨论决定,想出通过树立“正确典范”,鼓励学生和社会人士撰写批判《苦恋》的稿件在报社刊登,形成舆论对冲。
不过,决定下发以来,驳斥派并未有强有力的文章刊登在报纸上。
直到胡为民看到了征文广告。
“......只要文章言之有物,已经采用,稿酬优厚,征文邮寄地址......”
本来呢,胡为民是不准备在参乎进这场旷日持久的讨论,一来,这并不是简单的封禁或者支持能结束的,二来呢,他一个门卫参乎进来,总有些扎眼。
但......谁让报社愿意给钱呢。
现在的问题是,这钱能不能拿?
能拿。
而且好拿。
前世,胡为民没少写这类文章,还是挺有心得的。
以他现在的能力,一边写小说,一边写有定式的评论文章并不难。
“为了快点住进单人间,拼了!”
胡为民一咬牙,决定现在就干。
晚饭过后,门卫室只剩下胡为民一个人,今天又轮到他上晚班。
高师傅走后,倒是把收音机留了下来。
说留也不准确,这台收音机其实是学校财产,只是之前一直是高师傅一个人听,即使带回家也没人管。
只是现在有了胡为民,高师傅不好意思占那个便宜了。
此时,时间跳到八点半。那台收音机,开始播放袁阔成的评书《林海雪原》。
老先生这会还没讲《三国演义》,讲的都是革命评书,诸如《红旗谱》《青春之歌》等节目。
这个年代娱乐节目少,有个评书听已经不错,倒没有人挑剔播讲的内容。
“啥时候能听《三国演义》啊,再有个《岳飞传》《七侠五义》之类的也不错。”
“不知道我之后写的小说有没有机会通过老先生之后,传遍千家万户。”
“嘿嘿,要是真有那么一天,我岂不是要发达了?”
胡为民发散思维,想了一通美事后,开始继续埋头写稿子。
他觉得自己真有触手怪的潜质,不过区区半天时间,他就写了三篇评论稿。就是不知道投稿后报社收不收,要是收了,他能拿多少钱。
在今天最后一篇稿子写好后,他将四篇评论稿分别装进四个信封中。
没错,他是准备广撒网,万一这家不收,还有其他家可以指望不是?
粘好信封,贴上邮票,写好邮寄地址,玩活了。
第二天,他顾不得睡觉,在高师傅换班后,草草吃了早餐,就去邮件投递点,邮出四封信件。
......
《燕京青年报》编辑部,编辑小陶照例去传达室收取信件。
“赵师傅,今天的信多吗?”
“和前几天差不多,几十封的样子。”
闻言,小陶叹气道:“唉,群众的讨论还是不够激烈啊。”
他们报社接到的任务,也是向全社会征集对《苦恋》批驳的文章。征文广告发出去后,效果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那些稿件要么说不到点子上,要么就是前言不搭后语,真正能用的实在少之又少。
相反,那些支持《苦恋》的文章,一篇比一篇犀利,就连他看了都觉得汗流浃背。
小陶回到编辑办公室,将信件分发下去。
他自己则留下五封信,慢慢阅读。
第一封,错别字通篇,毫无营养。
第二封,这是批驳吗?这是赞扬好吧,真他这个编辑是吃干饭的?
第三封,咦?
小陶神情一振,他发现这封信有点东西。
不,不对,何止是有点东西,简直是雄文,可以当作民间群众自发声讨《苦恋》的旗帜了!
连续看了两遍,他都没有发现问题,他的越发激动起来,“找到了,找到了,这才是我们报社需要的文章!”
“小陶,怎么了?”
“不会是疯了吧?”
小陶站起身,挥动着手中的信纸,“不是,你们看这篇文章,写得真是太好了!”
“我看看,《凌晨的光就在前方》,咦,这篇文章写得真好!”
“胡为民?文学界何时有了这么一号人物,我怎么没听过?”
“现在不是纠结这个的时候了,我们要让主编尽快决定这篇文章发不发。”
这时,主编从办公室里走了出来,只见他红光满面,情绪也有些激动:“你们刚才说的我都听到了,这么好的文章必须尽快发表,让群众们都看到!”
同样的一幕,还发生在另外三家报社。
胡为民担心的自己写的评论文章被退稿的事情没有发生,反而都被几家报社的主编看中,决定在明天正式刊发。
次日清晨,冬天的太阳总是出现的比较晚,但这丝毫不影响这个时代的打工人早起。
潘小菊是燕京毛纺厂的女工,同时,她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返城知青。
几年的知青生涯,让她变得沉默寡言,要不是她顶替了母亲纺织厂的岗位,她说不定还回不来呢。
因为人生的际遇,让她感叹人生的不公,平日里多有怨言,当然,她肯定不敢大声宣扬,只限几个要好的姐妹知道。
偶然之间,她接触到了《苦恋》的手抄剧本,并对剧本主人公的遭遇深感同情,并代入到自身。
相似的遭遇,以及回城后遇到的不公,不由让她感慨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
就当她想写信表达自身的困惑时,她在路过书报摊时,发现了一个标题,《凌晨的光就在前方》。
嗯?
凌晨的光?
潘小菊停下脚步,鬼使神差地过去,取出五分钱,道:“来一份《燕京青年报》。”
她倒要看看,这篇文章到底说的是什么。